文藝生活
“有一個小小的村莊,那是我夢繞魂牽的地方,親手種下那棵老榆樹,樹葉青了又變黃”……每當聽到這首歌的時候,都會喚起我對村里深深的回憶。
兒時的記憶。我的祖輩世世代代生活在信息閉塞的陜北黃土高原,春種秋收,年復一年,過著艱苦的生活。由于小時候學習好,父母早早就把我送到縣城讀書,那年我才13歲,就遠離了村里,此后除了寒暑假就很少回去。后來父母考慮我和哥哥逐漸長大了,待在村里的話,都可能娶不到媳婦,于是我們舉家進了縣城。
如今的模樣。今年11月份我再次回到村子里時,童年記憶里的那一排窯洞早已破落不堪,院里院外雜草叢生,院外的那棵老榆數也不再挺拔,周圍的一切仿佛向我訴說著沒有主人呵護的孤獨。我們每個人就像那棵老榆樹,在時光里無聲的成長,留下你深深的眷戀目光,伴你一路慢慢走向遠方。
窯洞的故事。窯洞,伴隨著我度過了懵懂童年,見識過我的驕縱和無知。也許住過窯洞的人,都會對它有著深深的眷戀,因為冬暖夏涼的感覺比起現在的空調要好得多??照{夏天吹的風是冷的,而窯洞里面是涼的;空調冬天吹的風是熱的,干燥的,而窯洞里面是暖和的。陜北黃土高原的暖氣更是不好,早上起來,喉嚨干干的,好像要冒煙一樣,太干燥了,與窯洞的舒服更不能相比。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,是不會理解的。曾有一位古人寫詩贊揚窯洞的妙處:“遠來君子到此莊,休笑土窯無廈房;雖然不是神仙洞,可愛冬暖夏天涼?!?/span>
時代的變遷。社會的進步,窯洞大都空閑了,不用了,只有少數的窯洞還在作為人們的生活場所在使用著。也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舍不得搬出窯洞。繼續享受著窯洞帶來的快樂,也有年輕人把窯洞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,看起來就像新式建筑一樣。但愿窯洞在新的社會潮流中不要被遺忘,但愿窯洞也與時俱進,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進。
離開村里這十幾年,每當回想起窯洞時,總是有那么種濃濃的感情。不論現在的居住環境怎么改變,出現在夢境中的總是村里的土窯洞。那窯洞里有母親當年為我縫補衣服的身影,那窯洞留下了父親干農活時的汗水;那窯洞有我童年捉迷藏的足跡;那窯洞有我們姊妹四個的手足之情。(孟村礦 周晴亮)
編輯:徐超